創下歷史新高,順利實現開門紅
港務集團首月完成吞吐量超1000萬噸
本報訊(記者 司馬珂)記者近日從鎮江港務集團獲悉,今年1月港務集團實現了“開門紅”,在集裝箱業務劃出的背景下,1月份吞吐量、外貿量和自然噸分別完成了1032萬噸、257萬噸和514萬噸,同比分別增長17%、18%和10%,單月吞吐量創歷史新高。
“管理體制的創新是港口吞吐量快速增長的重要原因。”集團總調度主任葉成介紹,隨著港務集團改革轉型不斷深化,集團扁平化管理優勢逐漸顯現,特別是大商務大調度運營方式,打破了各分子公司生產管理中的壁壘,實現了生產經營“一盤棋”。
“大調度,在生產資源統籌時可以更好地直插‘一線’。”集團總調度室副主任趙明秋告訴記者,集團過去施行兩級調度機制,由于各分子公司存在經營界線,有時會出現有的泊位十分忙碌,而有的泊位卻相對空閑的情況,而大調度打破了這一格局。如12號泊位是港務集團“大船戰略”的主力,效率較高,目前在開普船作業之余,其空檔期也可以安排5-10萬噸的船舶作業。此外,各單位對標目標工班量計劃,緊盯機械和勞力保障,足額開線,也使得海輪作業效率明顯提升,1月份港務集團的13個海輪泊位平均利用率達到了85.8%。
大調度背后是科技創新的支撐。工藝研發中心主任張旭仁介紹說,散雜貨系統是2020年江蘇省港口集團的重點科技項目,由省港口集團委托鎮江港務集團研發,自去年11月28日上線后,生產支撐作用凸顯。“系統內生產資料可以查詢調配,生產過程可視化一目了然,船只作業全流程跟蹤,這為大調度的精準化、精細化創造了條件。”
企業穩步運營得益于公司筑牢了新冠疫情的“防火墻”。鎮江港作為對外開放港口和全國43個主樞紐港之一,需要直面境外疫情。集團把安全生產放在首位,外防輸入,內防反彈,實施“一船一策”“外輪作業疫情防控操作任務清單”制度,推行科技防疫措施,嚴格落實疫情防控要求,堅持“人”“物”同防,實現疫情防控和生產運營雙過硬、雙勝利。
鎮江不斷優化的營商環境也正變成企業的真金白銀。“企業的獲得感滿滿。”葉成解釋說,“今年以來,鎮江海事局牽頭成立的長江鎮江水上交通綜合協調指揮中心平臺,強化了海事、引航、錨地等管理部門的協同合作,我們可以借助平臺了解到與港口生產相關的更為準確的信息,從而合理安排生產,進一步壓縮船舶在港停泊時間,對于港口企業和貨主、船東來說,這都是效益。”據悉,目前鎮江港同一泊位,海輪前離后靠間隔最短的已壓縮到2小時左右。
2月23日,鎮江港務集團與引航單位密切合作,更是首次實現了大船當天靠泊、碼頭移泊,第二天離港的作業流程。這一項作業流程再造,節省了船舶在港時間16個小時。
《鎮江日報》2021年2月28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