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司馬珂
今年以來,鎮江港務集團在提前籌備全面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礎上,繼續穩步推動降本增效,上半年集團發展呈現逆勢而上的良好態勢。數據顯示,今年1—6月份鎮江港務集團完成吞吐量5101萬噸,集團在總收入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的情況下,利潤增長了59%。
鎮江港務集團逆勢上揚背后的經濟邏輯是什么?“算好成本賬,深入挖潛增效,精打細算過日子,這是我們逆勢而上的制勝法寶。”鎮江港務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黃立平表示。
強身健體,管理走向“精細化”
鎮江港務集團是家老國企,經濟效益也曾起起落落,最多的一年企業虧損近億元。黃立平介紹,正是基于此,近年來港務集團提出“兩增三效”的經營主旋律,明確提出市場如戰場,分析問題要從講效率、講效能、講效益出發,解決問題要立足于增收、增資這一總方向。“降本增效”成為企業走出低谷、逆風遠航的核心競爭力。
強身健體、精簡機構是港務集團降本增效的第一招。港務集團對全集團資源進行優化和“重構”,將直線職能制改為事業部制,裁減部門15個。扁平、集中、合成、一體化的改革不僅精簡了機構、優化了資源,同時還壓縮了管理層級,縮短了管理鏈條,大大提升了管理效率和經濟效益。
今年,集團管理再出“新招”——整合港內現有維修資源,壓縮委外維修業務量。內部維修實行市場化運作,維修費實行扎口管理,一個孔出水,倒逼維修業務量和費用下降。由此,設備維修承包商數量從101家降至16家。
“算好成本賬”,是港務集團練好內功的“硬核”。設備運維成本原先一直居高不下,而在管理中發現70%的設備故障是由操作不當引起的,為此集團變粗放為精細管理模式,推出了設備設施“5+4”管理體系。
集團還將原來自備的自卸車、集卡、裝載機等流動機械改為外包模式,不僅管住生產過程成本,而且節省了大量的運行成本和設備投資。據統計,過去三年僅短駁費用節約近500萬元。此外,集團對于20萬元以上項目公司組織公開招標,紀委全程監督,確保陽光采購,降低采購成本。
技術創新,發展邁向“高大上”
傳統的港口企業一直給人以勞動密集型企業的刻板印象,然而隨著技術不斷創新,鎮江港務集團開始向機械化、自動化和智能化的方向發展。(下轉2版)
(上接1版)
港務人以技術升級為基礎,持續優化生產工藝,節省人力資源。11號泊位散貨直取裝卸工藝線改造項目,新增直取產能300萬噸/年,單噸可節約成本3.23元;去年完成了6至7號泊位散貨直取線裝卸工藝線改造項目,今年又新增了卸船機,明年大港三期還將上馬6號堆取料機流程線。機械化、自動化和智能化的“加速度”,帶來了臺時效益的大幅提升,增強了企業的整體盈利能力。
去年以來,全港改造無人磅房18座,每個工班減少理貨員13名;鐵礦石裝箱工藝,采用輕型自行式皮帶機和稱重平臺組合的方式,節約3000元/工班;全自動化肥灌包線工藝,提高作業效率22.5%,減少用工12人……
據了解,截至今年4月底,港務集團精減員工468人,直接降低人工成本3000多萬元;派遣員工減少400多人,直接降低人工成本約3500萬元。
建立生態,發展關鍵“在于人”
“勞動力始終是企業運營中最活躍的因素。”港務人在企業文化中提出了“成就客戶、善學善行、責任導向、自我批判、狼性團隊”的20字共同價值觀,并將此作為集團上下勠力同心的共同追求。
近年來,港務集團以創造風清氣正的企業生態入手,不斷加強員工對企業經營本質的認知。集團專門設立了OA系統砥礪新語欄目,不斷引導員工發揮個人的創造力,破解發展難題,推動改革不斷走向深入。為進一步激發員工主動性,港務集團連續多次對員工薪酬進行改革和普調,大幅度提高集團員工的收入。
正面引導同時,港務集團還出臺了一系列倒逼機制,發揮考核的“指揮棒”作用。集團將70余項成本費用的職能管理責任落實到相應職能部門。與此同時,港務集團還推行基于BSC的KPI考核體系,完成了組織績效考核體系和個人績效管理體系的搭建。
“轉變管理機制,激發員工的積極性和潛力,給我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談及降本增效措施給企業帶來的變化,黃立平說,“這奠定了風清氣正的企業內部生態基礎,有利于鎮江港一體化、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我們還將增強憂患意識,系統提升港口企業治理能力,把降本增效這項工作深入持久地抓下去,抓出更大成效!”
《鎮江日報》2020年7月29日第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