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鎮江港務集團門機司機唐義朝
本報記者 司馬珂 本報通訊員 王超軍
一身鮮亮的紅色工裝,從工位上下來的唐義朝邁著大步走進班組活動室,青春的臉上洋溢著快樂的笑容。26歲的唐義朝是鎮江港務集團門機司機,曾先后被授予鎮江市“五一”勞動獎章、“五一”技術標兵,今年10月,他在交通運輸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全國總工會和共青團中央共同舉辦的全國交通行業職業技能競賽中獲得全國第五名的好成績,成為全國性技術能手。
面對眾多的榮譽稱號,唐義朝內心深處卻更多地將自己定位為一名“港二代”、一個年輕的港務人,他說:“對我而言,鎮江港就像是老父親,堅毅偉岸,不僅養育了我,也培養了我!這里是我夢想的起點。”
小學三年級時,唐義朝跟隨在鎮江港務集團大港分公司工作的父親來到了他工作的地方。從小生活在港區的他,每天看著江上的輪船來來往往,看著岸邊的機械臂循環往復地操作,看著碼頭堆場上的貨物一點點“長”高……船舶、碼頭、港口成了他生命中如空氣一樣的存在。
港口在兒時的唐義朝心中是神秘的,一如沉默寡言的父親。唐義朝的父親唐仁友,原是大港分公司的船關手,每年的崗位比武中都會獲獎。獲獎的鮮花、父親的燦爛笑臉不僅讓少年唐義朝深深地愛上了這個港口,也耳濡目染地感受到了父親工作上精益求精的快樂。
2012年,從鎮江旅游學校畢業的唐義朝放棄了財會專業,進入大港分公司工作,當時的鎮江港務集團正處于企業發展的低谷,也曾有其他的機會向唐義朝伸出橄欖枝,但深愛著港口的唐義朝覺得,鎮江港總有一天會重新站起來,他希望能成為撐起港口發展的一員。
成為門機司機的唐義朝跟著師傅周偉第一次上了門機,坐在幾十米高空的駕駛室,唐義朝第一次有了恐懼感,可是為了盡快適應新崗位,唐義朝腦海中每時每刻都在給自己下死命令“必須要適應崗位”,一周后,當他適應高空作業之后,他主動向師傅提出要去門機的最高處看看,在一覽無余的高點之上,他開始重新審視和認識港口,并給自己立下誓言,“一定要做最好的港口工人”。
當與他同期進港的許多年輕人離開了公司或門機司機崗位時,唐義朝卻和師傅一起,在對門機操作動作進行“極致”的追求。抓斗從船艙升至半空需要多長時間?在江水退潮和漲潮時又需要縮短和延長多少時間?“抓斗從船艙升至半空一般需要5秒。”唐義朝就這樣一秒一秒地“摳”著自己的動作和時間,直至最后絲毫不差,甚至無需船關手指揮;門機什么樣不同的聲音代表著機器當天有著怎樣的運轉狀態?抓斗從船艙出來到什么位置可以提前放貨,并利用鋼絲繩擺動原理,將吊臂迅速歸位?這些都成了唐義朝工作中孜孜以求的追問;愛琢磨問題的他,始終把如何又快又好地裝卸貨物作為關注的焦點。
船關作業是一種利用海輪自有機械對外側駁船卸貨的作業方式,海輪艙內有的區域由于視線受阻,只能按照報關手的手勢“盲操”,唐義朝與現場調度溝通,靈活使用對面的船關機械來操作,不僅提高安全系數,工班量也提升了60%。公司年輕的門機司機們紛紛參照“唐義朝船關作業法”開展作業,大大提高了港口的裝卸效能。
“我有今天的一點成績,歸根到底是公司的班組建設和產改給我們年輕人帶來了更多的機遇。”唐義朝高興地說。近年來,鎮江港務集團大力推進基層一線班組建設,不斷凝聚管理合力,不僅讓唐義朝和許多老師傅有了更多的技術交流,也給了他更多鉆研的機會。懷著一種“坐不住、不能停”的學習緊迫感,如今的唐義朝練就了一專多能的本領,他不僅是一位優秀的門機司機,還是一名船關操作的高手,還會簡單的門機故障排除和修理。
采訪時,正逢唐義朝輪值門機巡查。讓門機司機定期跟著部門技術員開展門機檢查和修理門機設備,不斷豐富職工自身的 “技能包”,這是大港分公司在產改中推出的一項新舉措,“過去我們司機只管開門機,現在要‘三懂四會’,除了懂原理、懂構造、懂性能,還要會操作、會維保、會檢查、會簡單維修。”唐義朝說:“我希望用自己的努力,做更好的自己,為鎮江港的未來努力奮斗。”
《鎮江日報》2020年11月20日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