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壯大 職工受益
鎮江港務集團乘產改東風造海江大港
記者 范翊
“我們有個職工到銀行辦理購房商業貸款,全程享受的可是vip級別的待遇!”鎮江港務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黃立平每每說起這事都很自豪,“職工回來和我說起這段經歷,滿臉洋溢著激動和興奮。”
今年初,鎮江港務集團被列為該市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試點單位后,將這項工作作為企業發展的第一要務來抓,提出“一切為了員工、發展依靠員工、成果惠及員工”的理念,以試點為動能,解決職工隊伍“招得進、留得住、干得好、高素能、有尊嚴”的問題,著力推進職工隊伍全面建設。
“職工心氣順不順,先看分配公不公;工人地位高不高,先看腰包鼓不鼓。”在推進產改工作進程中,鎮江港務集團不斷完善公平公正的分配機制,通過切實維護職工的經濟權益,增強了企業凝聚力。
今年以來,企業在各項成本費用剛性下降的情況下,保持員工工資、福利待遇的剛性增長,建立產業工人工資福利與企業經營業績聯動機制,工人收入發生了看得見的變化。上半年門機司機平均月收入8353元,同比增幅28%;船員平均月收入7464元,同比增幅44%;專業技術人員平均月收入7413元,同比增幅33%;修理工平均月收入7438元,同比增幅35%。同時,企業年金制今年正式開始實施。企業福利也是越來越好,一線工人早餐免費,伙食費標準提高,互助基金大幅上漲。收入提高了,職工的精氣神有了明顯的提升,干事創業的熱情也更加高漲。
在公司今年承辦的鎮江市港口職業工種技能競賽中,剛從全國大賽載譽歸來的選手唐義朝遇到了同廠高手的挑戰。在第十二屆全國交通運輸行業起重裝卸機械操作工職業技能總決賽中勇奪第5名佳績的他本來自信滿滿,“沒想到我的同事們都鉚足一股勁,個個都不服輸,要在比賽中和我一決高下。”這樣比拼技術的場景,在企業中各個崗位上都在上演。有著這樣強有力的團隊,鎮江港務集團在今年這項賽事中也取得了團體前十的好成績。集團連續十多年承辦了市級一類、二類競賽,通過比賽,先后產生了15名市級“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71名市級“技術能手”、170名市級“五一技術標兵”,一支技術過硬、責任心強的產業工人隊伍日益壯大。
乘著產改東風,企業今年提出煅造“三有一成”產業工人隊伍方案,即操作人員有技能,管理人員有才干,專技人員有專利(成果),人人成為各領域的專家。具體提出了“三懂四會”的要求,一線職工要“懂構造、懂原理、懂性能,會操作、會檢查、會保養、會排故”;一線專技人員要“懂技術、懂生產、懂安全,會管理、會診斷、會應用、會研發”,完善管理序列和專業技術序列雙通道發展路徑,貫通操作技能人才與專業技術人才成長通道,確保高級工和技師的占比每年增幅10%以上。
作為沿江城市,鎮江歷史上有過“港口鐵人”傳奇勞模董劍俠。作為一家有著光榮傳統的國企,鎮江港務集團也有著豐富的勞模資源。張國興,從一名“土地征用工”,通過自己近20年的奮斗,成長為全國勞模。以他名字命名的勞模創新工作室,通過一系列技術革新,累計為集團節約維修與材料費用數百萬元,并培養了一大批技術骨干。
今年,集團將張國興勞模創新工作室,趙曙勤勞模創新工作室,李學洪勞模創新工作室,張海燕勞模創新工作室,張旭仁研發團隊創新工作室,王飛技師創新工作室整合起來,成立了鎮江港務集團勞模創新工作室聯盟,工作室的活力進一步被激發了起來,不同工種崗位的創新創造有了立體化的全新格局,成果也如雨后春筍涌現出來。
截止目前,集團科技創新項目立項的己有14項,群眾性“五小”活動累計申報創新成果103個,勞模創新工作室累計申報項目24個,2名職工的提案被命名為“鎮江市職工十佳先進操作方法、十佳合理化建議”。
今年以來,一線職工的政治待遇、職業榮譽都得到提高,今年一線入黨人數占黨員發展總人數的73.9%,認定“功勛員工”專項待遇10人,新增中級職稱28人,一線生產隊長享受高級業務經理待遇16人;在集團47個班組中,評選出卓越班組4個、標桿班組8個、五星班組21個。
實實在在推進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近一年,如今港口面貌從物到人都煥然一新。今年集團克服新冠肺炎疫情的不利影響,堅決打贏疫情防控和市場滑坡兩個阻擊戰。據統計,集團一季度完成吞吐量2557萬噸、收入28358萬元、利潤同比增長了210.4%,達1732萬元,實現了職工受益,企業壯大的雙贏格局。一座達海通江的大港,正乘著產改東風,破浪前行。
《江蘇工人報》2020年11月30日第一版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