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記者 廖琨 程璐 特約記者 王超軍
新冠肺炎疫情讓全國大部分港口的生產受到沖擊。但記者近日在鎮江港務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鎮江港”)采訪時了解到,該港口堅持疫情防控和生產經營“兩手抓”,仍然保持了較高吞吐能力和生產效率。
數據顯示,1—6月份鎮江港完成吞吐量5101.1萬噸,同比增長9.8%。在總收入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的情況下,港口利潤增長了59.14%。“深入挖潛,算好成本賬,勤儉節約‘過日子’,是我們逆勢而上的制勝法寶。”鎮江港黨委書記、董事長黃立平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問題倒逼改革 精細化管理為企業降成本
鎮江港,2004年由鎮江港務局老國企改制而來的港口企業,一段時間來,由于市場同質化競爭激烈,財務成本巨大,鎮江港經濟效益陷入起起落落的窘境。
“最多的一年虧損額將近1億元。”黃立平告訴記者,降成本是提高企業競爭力的有效手段,面對當時的市場形勢,做好降本增效工作迫在眉睫。
2018年,企業領導班子果斷調整經營思路,提出了“兩增三效”的經營戰略,向管理模式、管理規范、管理機制要來了低成本,形成了“安全、高效、低成本”的企業核心競爭力。
整合港內現有維修資源,壓縮委外維修業務量,是鎮江港近年降本增效的關鍵“一招”——
由江海公司負責內燃設備和內外船舶修理,統籌水上陸上、港內港外兩個市場; 成立大港維修中心,負責作業公司外鉗修理,逐步清除依附港口生存的電動設備、工屬具等外修單位;由興港分公司負責小物業(保潔、綠化等)、小配套(標識、標牌制作等)、小維修(場道、水電和裝飾裝潢項目修理等)、小供應商等“五小”項目。
“修費實行扎口管理,一個孔出水,倒逼維修業務量和費用下降。”裝備工藝部部長顏小林告訴記者,目前鎮江港設備維修承包商數量從101家下降至16家,其中,駐港承包商數量從13家下降至3家。
算好成本賬,鎮江港從大處著眼,小處入手,管住生產過程成本。
“設備設施運行成本高的主要原因是基礎管理薄弱、管理與操作脫節和員工操作技能滑坡。”顏小林表示,70%的設備故障是由于司駕人員操作不當引起的,控制設備設施運行成本必須從強化設備設施基礎管理入手。
為降低設備運維成本,2019年以來,鎮江港推行了設備設施“5+4”管理體系。“5+4”指的是設備設施五項基礎管理工作和四項實踐工作。細分管理責任、明確操作要點、制定標準定額,全力恢復設備原性能、原結構、原配置,最終實現修理成本無限接近于零、大額投入無限接近于零的目標。目前,加強設備設施“5+4”管理和“三原”管理已成為全體員工的共識,正在穩步推進。
此外,針對建設工程及設備維修等重點風險領域,鎮江港設置專門審計崗,對投資額超過3萬元的項目,進行工程結算審計。20萬元以上項目由公司組織公開招標,紀委全程監督,確保陽光采購,降低采購成本。2019年,該港累計完成自主招標項目83項,項目中標總金額比預算節約528萬元。今年,鎮江港成立招標中心,以此為平臺,專業化、市場化運作企業內外部招標,力求進一步匯“降本”細流成“增效”江河。
狠抓攻關技改 促進提檔升級
“6月11日,公司大額投入新購置的2500t/h卸船機開始試運行,單機能力向海港對標看齊,可新增海輪接卸能力600萬噸/年。”金港分公司總經理李學洪自豪地說。
隨著大進大出成為生產常態,能否“堆得下”成為牽制前沿卸船機效能發揮的關鍵。鎮江港持續深挖潛能,在固化好的作業經驗的同時,大膽創新:一方面,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將堆樁“做大做高”;另一方面,對出運后的零散堆樁,采用轉堆、并堆、加高等方式釋放流程場地堆存能力。據測算,新的堆存方式讓堆場提升了約30萬噸左右的流程堆存量,堆存能力提升約25%左右。
企業效益的提升在于生產效率,生產效率的根基在于技術創新。鎮江港領導班子從技術升級、生產工藝、設備改造等方面“下猛藥”,企業效益持續得到提升。
以技術升級為基礎——
鎮江港改變“門機+水平運輸機械”的傳統碼頭生產工藝,堅定不移推行流程化。2017年以來,鎮江港完成了兩條散貨直取裝卸工藝線改造,單噸成本大大降低。生產中嚴格控制轉堆作業,對轉堆實行許可審批管理,降低了操作系數。
持續優化生產工藝——
據統計,自2019年以來,鎮江港共改造無人磅房18座,每個工班減少理貨員13名;散貨出運線理貨員實行兼線作業,較以前每個班理貨員數量減少50%左右;大型設備配備高清攝像頭,散貨海輪作業除部分時段和特殊情況外取消關手配置,每條海輪關手配工下降約53%。
優化鐵礦石裝箱工藝,鎮江港采用輕型自行式皮帶機和稱重平臺組合的方式,節約3000元/工班;全自動化肥灌包線工藝,提高作業效率22.5%,減少用工12人,按20萬噸/年的灌包量測算,年節省成本約160萬元。
合理控制人工成本——
全力推進信息化、智能化、自動化、機械化建設的同時,持續推進低級工種社會化和水平運輸社會化,派遣工總數減少447人,直接降低人工成本約3500萬元。
革故鼎新,有序進行。把降本增效與碼頭的提檔升級統一起來,拓展港口樞紐經濟發展空間,鎮江港正努力實現“效率、效益、效能”共同提升。
據介紹,鎮江港后沿6號堆取料機流程線預計2021年4月份投產,將新增堆存能力約480萬噸/年。與此同時,江蘇省港口集團委托鎮江港研制的全省港口散雜貨系統預計今年10月份上線測試,科技信息化正在驅動鎮江港大商務、大調度格局的形成。
轉變考核機制 激發全員參與
“降成本的核心,還在企業內部。”黃立平表示,生產成本中最不可控的是“人的成本”,這也是企業能否增強核心競爭力的決定因素。
2018年以來,鎮江港實行以“事業部制”為主導的機構改革,全員定崗定編,推行“345”法則和滿負荷工作制,嚴格勞動紀律、嚴格用工管理。
他們發揮考核的“指揮棒”作用,將70余項成本費用的職能管理責任落實到相應職能部門,形成橫有主體單位、縱有職能部門的網格化成本管控網絡,做到了控制成本全員全覆蓋。
與此同時,鎮江港推行基于BSC的KPI考核體系,完成組織績效考核體系和個人績效管理體系的搭建。“財務指標通過各層級分解最終落實到個人,人人肩上有財務指標,績效考核結果直接與個人薪酬掛鉤兌現。”鎮江港人力資源部部長陸衛兵告訴記者,疫情期間核減績效167人次,考核扣減金額16萬元,沒有任何討價還價的余地。
考核帶來“蝴蝶效應”,形成“人人算成本、人人降成本”的濃厚氛圍。
大港分公司倉儲運營部技術員曹亞軍,主要負責公司庫棚卷簾門、理貨棚、霧炮機等設備設施的點檢、維修、保養管理工作。這些工作以前都由委外承包商進行修理。
2020年,隨著維修成本指標進一步壓縮,曹亞軍前幾個月績效考核不理想,當他得知自己的扣分項主要在財務指標“維修成本的控制”上,馬上創新工作思路,變被動為主動,自己動手自主修理庫棚卷簾門。
曹亞軍通過小改小革,將卷簾門接觸器等控制系統進行移位改造,降低卷簾門故障率;自主維修霧炮機單片機控制系統,改造霧炮機噴頭及水路控制系統;利用維修空閑時間組織人員自行對理貨棚進行油漆出新……隨著他分管項目維修成本明顯降低,個人月度績效考核系數也有了提高。
“轉變管理機制,激發了員工積極性和潛力,給我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談及降本增效措施給企業帶來的變化,黃立平告訴記者,“不僅如此,還奠定了風清氣正的內部生態基礎,有利于鎮江港一體化、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目前,鎮江港全港上下圍繞“練內功、打基礎”工作總基調發力,贏得“雙戰雙勝利”已到了關鍵時刻。“我們要進一步增強憂患意識,系統提升港口企業治理能力,把降本增效這項工作深入持久地抓下去,抓出更大成效!”黃立平的話語堅定有力。
《中國水運報》2020年7月10日第5版